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祖国慰问“最可爱的人”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在抗美援朝期间,为转达祖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关怀和敬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朝鲜停战后,三次组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慰问团成员由全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革命烈士家属、军人家属的代表,各条战线著名的劳动模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英雄及各界知名人士、文艺工作者组成。


慰问团向志愿军领导机关献旗


一、慰问团中各界代表的出发前夜


在慰问团的代表中,有来自祖国西部边疆、海拔五千多米的天山山脉北部的建设者,我军工兵部队的代表;有来自青海草原的牧民代表;有来自西康丹巴的藏族代表;有来自南海防线上的海军战斗英雄;有来自鸭绿江畔的我防空部队代表;有来自海外归国的华侨代表。从地理位置看,祖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与朝鲜前线相隔那么遥远,但是,他们也派出了自己的代表。祖国人和战士的心是息息相通的,祖国人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她的子弟。


农业丰产模范村王莽村的代表益冀东登程的前几天,家里白天晚上都挤满了人。年长的叮嘱,小伙子们写信或签名,姑娘们则把千针万线绣成的慰问袋和绣花手帕、鞋塞给他,让他带到前线交给志愿军。西南地区的一位农民妇女背着她的娃娃冒雨送十九岁的女代表张莉蓉登程时说:“到那里多问问多看看,把志愿军英雄事迹多多地带回来。”


新疆农民本沙肉孜在欢送他们的代表阿赛德时,紧紧握着阿赛德的手说:“我真想和你一道去慰问可爱的人,你要代表我们,特别代表我木沙肉孜,向可爱的人表达我崇高的敬意。你要像我现在和你握手一样,紧紧地去和志愿军、朝鲜人民军握手,把我的心带给他们。你要了解他们需要、喜欢的是什么,以后 我好准备……”


北京市中华布道员白玉瑛在出发的前一天母亲病故。有同志提出来她可以不去。但她八十岁的父亲白诚一老先生对她说:“你母亲去世是小事,是家事,你去慰问可爱的人是大事,是公事,是国家大事,一定要去,一定要按时去!”广东省瑶族代表邓灵尾—接到赴朝慰问的通知,就徒步翻越了九十里山路赶到集中地。


五十多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方令孺老师。出发之前,她到书店里去买去找适合青年战士阅读的书刊,连她多年的藏书也查个遍,为前线将士带来了不少文学读物。在志愿军总部举办的欢迎祖国慰问团的招待会上,刘景范同志陪杨得志特意去看望她,当杨得志代表前线指战员向她表示感谢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她摆了摆手,说:“哎,说哪里去了,我平时很疼爰我的儿女了,现在我爱前线将士胜过我的儿女。不容易啊!你们为祖国,为了和平,也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们吃尽了千辛万苦。这次我到前线看到我们的战士,我喜欢他们,我心疼他们,我爱他们!”她拉起杨得志的手,失声了……


1951年3月8日,正在北京辅仁大学生物学系四年级学习的张启元得到学生会通知,派他代表全国学生参加“中国人民首届赴朝慰问团”去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3月15日在辅仁大学为他举行的欢送会上,校长陈垣讲了话。3月21日上午,他到达沈阳,在这里进行出发前的准备:每人一套棉军服,包括棉衣、棉裤、大衣、棉被,还有一件军用雨衣,一个军用水壶,一个绿色背米袋,两斤炒面,一大包辣椒粉。除了没有胸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标志外,他俨然是一个军人了。


4月8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第三次战役胜利、第四次战役在汉江南岸激烈进行的时刻,慰问团团员带着全国人民对志愿军官兵的牵挂向鸭绿江的对岸出发了。美军对鸭绿江大桥极尽封锁和轰炸之能事,慰问团的卡车三次过江受阻。9日,又经两次往返,终在第三次由便桥过江到达朝鲜的新义州。踏上朝鲜的土地后,他看到被美军蹂躏过的土地上,已经很少有完整的房屋。


二、英雄的亲人们随团入朝慰问


在慰问团中,有各条战线上的名人。如战斗英雄董存瑞同志的父亲、杨连弟模范烈士家属代表董全忠,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的父亲、模范军属张本周,等等。


1952年5月15日,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杨连弟在指挥连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击中,光荣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英雄杨连弟壮烈牺牲不久,他的父亲作为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成员到志愿军铁道兵一师一团慰问全团官兵。英雄父亲在全团的欢迎会上讲话说:“我的儿子杨连弟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了。现在我没有了儿子,但是,你们都是我最可爱的好儿子!”全体在场官兵听后,自觉起立,有的大叫“父亲!”有的喊“爸爸!”还有的饱含激情地高喊“亲爱的爸爸!”



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与被罗盛教营救的朝鲜儿童崔滢及其父亲亲切会见


1952年,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救朝鲜落水儿童而牺牲,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国际主义战士等荣誉称号。


1953年7月,罗盛教牺牲一年后,他的父亲罗迭开随同以贺龙为团长的中国政府慰问团,赴朝鲜访问,才有机会踏上儿子牺牲的土地。在朝鲜,罗迭开第一次见到了儿子在朝鲜的墓地,并见到了少年崔莹。当崔莹飞奔上来一把抱住了罗迭开,亲热地叫他爸爸时,罗迭开老泪纵横。


“当时罗达开已经年过花甲,爬不动山,三个战士就抬着他上山。”每一个人看到罗伯伯都很亲,都说:“罗伯伯,我们每个战士都是您儿子。”


随后罗崔两家人互换了礼物,崔莹家送罗迭开的礼物是两套朝鲜民族服装,一匹他母亲亲手织的家绢。罗迭开带给崔莹的礼物是一个毛泽东主席石膏像,一套蓝色毛绒衣裤。


同崔莹家的这次热烈会面,让罗迭开暂时获得了失去长子的情感补偿,甚至有那么一些时刻,罗迭开恍惚觉得眼前这位活泼可爱的朝鲜少年崔莹正是儿子罗盛教的化身。而懂事的崔莹也表现得令罗迭开感动。当罗迭开结束这次朝鲜之行离开时,崔莹对罗迭开说,我真想同您一起到中国去,看看中国的妈妈、弟弟和妹妹们。


令崔莹和罗迭开两家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崔莹的这个愿望很快就梦想成真了。1954年3月14日,朝鲜第三届访华团抵达北京,崔莹幸运地成为访华团一员,时隔半年之后,崔罗两家人再次见面了。


这一次见面将崔罗两家跨越国界,代表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交往,推向了极致。在此后数十年间,他们两家不受国界和语言的阻碍,一直坚持来往,从未间断。


三、“国宝”们在炮火下慰问、演出


1、黑夜中跨过鸭绿江


1951年4月9日晚,是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跨过鸭绿江的时刻。那个夜晚,廖承志站在大桥北岸,目送曲艺服务大队的车队,开上江桥。他特意把负责人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大伙都说,咱们赴朝慰问团是由‘国粹’和‘国宝’组成的。‘国粹’就是指各位代表,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国宝’就是你们团、曲艺大队的这些演员。你们带领这些‘国宝’跨过江,就到了朝鲜战地,情况就紧张了,一定要万分小心慎重,保护这些‘国宝’。”说完,他登上吉普车和大家一起渡过了鸭绿江。

王若望在《赴朝慰问记》中的“跨过鸭绿江”这部分写道:


祖国已经消失在鸭绿江的对岸,但是还能看到安东的电灯闪闪烁烁的光亮。我们不禁喊出:“别了!亲爱的祖国!”


以廖承志(右三)为团长的第一届赴朝鲜慰问团到达朝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欢迎


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地行进,驾驶员把汽车的大灯开亮着走。因为在沈阳的时候有人说在朝鲜开汽车,电灯太亮容易被敌机发现目标而受损失,代表们心中有点惊慌不安,恐怕美国飞机会来。总算还好,一路上没有遇到敌机。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全车的人都紧张起来,驾驶员也赶快灭了灯,在黑暗中他照常地向前开。我们第一次发现敌机在头上,没有战斗经验的人确实是满怀惊恐:敌机刚才一定看到我们的汽车灯光了吧?要是扫射怎么办呢?诸如此类的不吉的猜想。一会儿,敌机丢下一个照明弹,在半空中摇摇晃晃落下,照亮了整个山头和公路。驾驶员还是开足马力向前跑,照明弹落在离我们公路很远的山那边,汽车在照明弹的亮光中毫无顾忌地猛进,开进了照明弹照不到的黑暗中,这时候车上的人才松了一口气。


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成员由“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从全国各地动员并选派的代表组成。其基本组建方式是先以各省、市为单位组成各个慰问小组,然后再以各大行政区划为单位组成各个分团。另外,有的地区慰问团在组建时成员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正式的慰问代表,二是所属的文艺工作队。除了华北地区的第五分团外,华东、中南、西南各分团也各自组配了所属的文艺工作队。由于路途远近不一,各地区组成分团的时间也不完全一致,所以各省、市的赴朝慰问组或各大行政区的赴朝慰问分团组成后是分头出发的。如华北地区的第五分团就是3月12日从北京出发的,出发前在鲜鱼口华乐戏院举行了欢送会。


除东北地区的慰问分团外,初步组建起来的总团、曲艺大队和各地分团都先到天津集中。3月20日,集中后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从天津出发前往沈阳,与东北地区的慰问团汇合。在沈阳,慰问团又做了编制的调整。其主要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打破了按地区组成慰问团的编制,进行了人员调配;二是为没有文艺工作者的分团配备了文艺工作队。在调整编制的同时,慰问团在沈阳还进行了集训,主要是学习防空知识,明确下达的任务,讲解注意事项,进行模拟战场环境的演习。


在慰问团中,由歌舞、京剧、评剧、曲艺等演员 组成的各文艺工作团团员共四百九十五人。


从中朝边境到“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从朝鲜的西海岸到东海岸,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到许多连队的前沿阵地上,到处留下了慰问团的足迹。为了圆满完成慰问任务,有的代表带病涉过海滩上的烂泥,到海岛上慰问守卫海防的战士;有的冒着大雨,翻山越岭,通过敌人炮火封锁线,到前沿阵地进行慰问;有些代表到过著名的道峰山英雄营、马良山英雄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牛角峰英雄连等单位, 他们不辞辛苦,不避艰险,在敌机的经常袭扰下,为指战员们做精彩的表演。不少演员还深入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演唱,把祖国的温暖送到战士的心坎上。有的还把一身热血倾洒在了那片土地。


2、穿越封锁线


1953年4月24日,经周恩来总理、萧华主任批准,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越剧名伶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慰问英勇的志愿军官兵。她们有徐玉兰、王文娟、黄艳飞、徐慧琴、陈兰芳、唐月英、赵健贞、洪德英、熊维新、徐小琴等。


5月19日,各兵团在志愿军政治部开会,三八线上一些军的干部在志愿军政治部看了剧团演出,十分欣赏,要求剧团上火线演出。去前线,要过元山封锁线,领导犯难,怕有人牺牲。但在演员们的坚决要求下,队领导答应了他们去前线。5月21日下午三时出发。部队派出两辆大卡车,挑选了最有经验的司机,载着演员前往。大炮封锁了元山公路,炮轰之间只有几秒钟的间隙,司机就靠这几秒钟时机冲了过去,炮弹没击中,人未伤亡,司机高兴得大声歌唱,车上的人为拾到一命也兴奋地和唱,人们就在歌声中到达前线。接着,她们顶着寒风露天表演。她们唱《梁祝》、演《西厢》,经常是雪山做幕布,枪声伴乐声。在零下40度的严寒演出时,手冻得像馒头,嘴唇冻得麻木了,但她们的心是火热的,观众们的热情更加高涨。她们一路演到开城。


3、朝鲜战场上的京剧“绝唱”


在第三次赴朝慰问团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程砚秋、梅兰芳、马连良出现在慰问名单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剧团还是私有制的,他们是依靠票房收入为生的。中等城市的普通剧团演出,每张票一般票价是8角至1元左右,而当时1角钱可买4个鸡蛋,像程砚秋、尚小云、马连良、周信芳这一级演员出台,票价均在8元至16元左右,若梅兰芳演出票价则更高。因此说,这些名演员在朝鲜多演出一天,剧团每天就少收入千元计,个人则百元计。同时,这些艺术家们不但慰问演出期间没有收入,而且还要付给琴师、掌鼓师、化妆师等人工资。可是他们为了表示对志愿军的热爱,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与世界头号强敌美帝国主义较量感到自豪,他们不计金钱损失,这是高尚的艺德所在。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兼任慰问团副总团长,到了朝鲜开城,梅兰芳大师首先与马连良同台演出了“打渔杀家”这两位艺术大师从未同台,更谈不上合演,此次的合演堪称京剧史上的“绝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中国双拥杂志域名使用侧边栏!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